English

亲历中国巨变

1999-09-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丁健行 我有话说

奥中友协常务副会长、奥地利对华交流协会会长卡明斯基教授是奥地利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在两国尚未建交之时,他就致力于发展奥中两国关系,不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而且到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上作报告,为两国建交奔走呼吁。近三十年过去了,卡明斯基一直为发展奥中两国关系而忙碌。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前夕,卡明斯基在繁忙中抽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采访一开始,卡明斯基便回忆起他近三十年的访华情况和深切感受。自1972年首次访华,至今他已70次到访中国,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令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变化之巨大。他记得70年代初,北京只有北京饭店和新侨饭店等少数几家高级饭店。离开北京深入内地,就没有像样的饭店了,到地方办事就只能住在招待所里。即使在北京饭店这样的涉外饭店,外宾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当时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交通比较落后,走完50公里的路程常常要花上半天工夫。当时除大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不对外国人开放,每次去基层都得向公安局提出专门申请。中国人和外国人只限于公务和官方性质的交往,私人交往限制较多。由于工作关系,卡明斯基经常需要接触中国的平民百姓,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可以不受限制地和外国人开展正常的私人交往,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许多地区都向外国人开放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老百姓的穿着打扮、精神风貌都有很大变化。过去,一般中国家庭以拥有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电风扇为荣,而现在,电视、音响、冰箱等现代家用电器在城市和农村的一般家庭都很普及。初次来中国的许多外国人漫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头,很难相信自己身处一个发展中国家。

谈到带来这些变化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卡明斯基感慨地说,邓小平的功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邓小平去世后,奥地利电视台对卡明斯基进行了采访,他对奥电视台记者讲,西方电视等媒体对邓小平的介绍有的不够全面,因为它们只强调了邓小平在经济改革和建设方面的功绩。实际上,邓小平在中国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在中国教育、外交等方面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卡明斯基回忆说,邓小平和他见过三次面,最后一次是在1978年,当时邓小平表示一定要办好中国的教育,因为教育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卡明斯基亲身体会到中国教育的不断改善和进步。1972年他去过北大,当时学校由革委会掌权,教师大部分都下放到干校去了,图书馆的藏书不多,还烧掉了很多国外的法律书籍。1978年以后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学校的藏书越来越丰富,国外的书籍、杂志也越来越全,与国际的交流也逐步开展起来。

谈到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中奥关系的发展前景,卡明斯基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国的改革将继续发展下去,不会停滞不前的。卡明斯基认为,中奥两国关系在下一个世纪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两国在教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开展合作。奥地利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城市规划、钢铁技术等领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两国开展合作的余地很大。而且奥地利厂家迄今在技术转让方面很大方,没有保留。施泰尔公司和中国进行卡车技术合作,毫无保留地把公司的技术诀窍转让给中方。他进一步说,中奥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为两国关系开启了一扇大门,现在摆在中奥两国面前的任务,是动员和鼓励两国各个阶层、各个方面更多的人出入这扇门,来丰富和发展两国现有的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